首 页
研究所简介
机构设置
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著名音韵学家薛凤生先生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 发布日期:2009-05-11  ] 【返回

 

    200956上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原东亚系主任、讲座教授、著名音韵学家薛凤生先生应邀为我校语言科学研究所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薛凤生先生报告的题目是《音韵史与方言研究》。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音位理论与音韵史研究,第二部分是音韵史与方言研究的关系。在第一部分,薛凤生先生以切身的经验和体会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严格的音位理论、为什么在研究音韵史的过程中要遵循音位理论。薛凤生先生认为所谓音系就是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而这种音位系统就是说这种话的人的语感。说这种话的人的语感只有一种,因此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只能有一个。这与目前国内通行的赵元任先生的“音位标音多能性”观点截然不同。由于历史上的韵书等材料本身就是音位性的,体现的就是音位性对比,因此研究音韵史必须遵循音位理论。这种情况与欧美学者早期典型的音值研究不同。这种状况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欧美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造成的,一方面也和记录这两类不同语言的文字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现代音位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接着又进一步产生了区别性特征学说。薛凤生认为早在一千多年前晚唐时代,中国学者就已经运用了音位理论和区别性特征学说,这充分表现在早期韵图如《韵镜》和《七音略》中。这些韵图采用严格的音节分段的模式(C)(MVE),利用不同的图表表现出了当时汉语的音位系统,这不能不说是个创举。上古的《诗经》用韵、中古的《切韵》、《韵镜》、《七音略》、近代的《中原音韵》分别记录了上古汉语、早期中古汉语、晚期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标准音的音位系统,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严格地音位理论“诠释”汉语各个历史时期标准音的音位系统,并分析其历史演变的过程
  在第二部分,薛凤生教授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自己结合音韵史研究方言的实例。薛凤生教授曾经研究过中原官话、南京官话、北京官话产生的原因,讨论过河南林县方言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官话的关系,还讨论过山东平度方言音系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通过这些实例,薛凤生先生告诉我们,由于现存记录方言的韵书在元代以后才产生,因此要了解方言演变的历史,必须结合标准音演变的历史即音韵史。然后比较方言与官话的不同是由什么造成的,是增音规则、减音规则、还是规则次序不同等,通过这些音变规则的比较探讨它由标准语分化的历史告。
       学术报告由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乔全生教授主持,语言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良珍教授总结。
    薛凤生先生主要研究兴趣为音韵学,重视音位学说在传统音韵学研究的运用,尤其在等韵学上有独特精辟的见解。他对内外转的解释,被王力先生称赞和接受。王力先生在《我的治学经验》一文中说“关于内外转的问题,罗常培先生写过文章,我看了不满意。我也写过文章,觉得也没有解决问题。两年前看到美国的汉学家的文章,我认为他解决了问题。”这个“美国的汉学家”就是指薛凤生教授。薛凤生先生对《切韵》至《中原音韵》之间官话元音音位系统的演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学说一脉相承,前后一贯,特别注重音韵史的研究。薛凤生先生对等韵音系和《中原音韵》音系的研究至今仍代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
    薛凤生教授曾任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师学会学报》主编,兼任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80年代以来多次回国讲学,曾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过系列学术报告。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